当前位置: 首页 >  > 科研信息

浙江大运河里的“百宝箱”正在慢慢被打开,浙水敷文:大运河文化高峰论聚智共议大运好梦

2022/10/17 17:25:12 人评论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与大江大河相关联。孵化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流淌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兴起于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源自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文明古国与大江大河的故事还在不断地被重新书写。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又具…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与大江大河相关联。孵化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流淌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兴起于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源自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文明古国与大江大河的故事还在不断地被重新书写。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又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

20221015日,在“浙水敷文:大运河文化高峰论坛”上,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胡坚发言,引发了与会诸位专家的共鸣。来自浙江省社科联、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烟台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运河学专家、水利史专家、文化遗产专家纷纷为浙江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言献策。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研究院院长程丽蓉教授主持开幕式,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周鸿承副教授主持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环节。

论坛期间,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同志与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苏为华教授共同为浙江工商大学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揭牌。

胡部长与苏校长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揭牌.jpg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叶艳萍馆长,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邱毅副部长,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晓东教授,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拱墅区社科联凌智主席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协同创新发展基地”揭牌。

IMG_9585.JPG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胡坚作了题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的建议”主旨报告。他指出:“人类择水而居,人类的发展总是与水紧密相连。世界上有许多运河,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生产发展史与生活改变史。世界文化离不开运河的命题。用文化的眼光看大运河,会看到一条完全不同的运河。我们要站在世界文化的宽度思考大运河,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思考大运河。要高度重视和充分思考山水文化的重大作用,要让大运河文化韵味极致和丰富多彩。浙江大运河研究和建设站在建设文化浙江的力度思考大运河。”胡坚同志还从多个细节为杭州乃至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苏为华教授指出:“国家十分关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要求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浙江既有大禹治水、钱王射潮等脍炙人口的治水传说,也有丽水通济堰、鄞县它山堰等运河遗产工程,运河资源丰富。”浙江工商大学先后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和大运河跨文化协同创新实验室,积极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议题,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积极培育我校新文科特色学科。我校围绕大运河这座文化研究的“富矿”,不断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不久前,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牵头,徐吉军教授、程丽蓉教授、邱志荣教授首席领衔的“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项目获得2022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立项,包括12个重点子课题。苏校长希望本次论坛的思想碰撞能激发学者们对运河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为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历史地理学知名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孝聪教授从古地图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他指出: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历史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是社会繁荣兴旺的文化体现;千里运河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岁月,在新时代也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教授在题为“从文物、世界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的时代之召”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应该不断巩固大运河文化体系,叠加遗产价值,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民族新地标,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路璐教授从民族国家记忆之场建构角度,分析了大运河在国家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遗产,对回溯集体记忆,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烟台大学吴欣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大运河,以当时人的视角解读大运河历史与大运河开发背后的逻辑,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大运河的社会意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永昊教授深入分析了大运河与茶文化、茶叶贸易的关系。中国水利博物馆陈永明馆长则从历史和现实交织交融角度,立足水利文化历史,讲述了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会通,深入分析了大运河与钱塘江的历史文化渊源。

微信图片_20221017172116.png

建设好浙江大运河是“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等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与精魄,中国人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如何构建和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标识度与话语体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浙水敷文:大运河文化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为更好地开展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更好地学习了解全国各地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更好地针对大运河有关的商贸、社会、市镇、非遗、文学、工程设施、工业遗产及其传承保护利用等问题开展学术讨论。通过本次论坛的思想碰撞,可以为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更宽广的思路,从而助力文化浙江建设。



相关资讯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